国务院令第744 号《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》对减隔震做了哪些规定?

  • A+
所属分类:减隔震百科

减隔震强制应用的建筑范围扩大。《条例》指出,“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、幼儿园、医院、养老机构、儿童福利机构、应急指挥中心、应急避难场所、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,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”,减隔震强制应用地域范围和建筑范围正式明确。《条例》正文中地域范围与2019 年征求意见稿一致,“高烈度设防地区(即8 烈度及以上,占比全国21%)+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(占比全国38%)”。

建筑范围相较征求意见稿扩大,新增了“儿童福利机构、广播电视”两类公共建筑。

处罚力度加强,减隔震行业将更加规范化。《条例》秉承压实责任,强化监管,加大处罚力度的原则,以确保工程质量,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。《条例》正文相较征求意见稿处罚更为严苛:一是处罚金额更大,如对于“建设单位明示或者暗示勘察、设计、施工等单位和从业人员违反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,降低工程抗震性能”的情形,在征求意见稿“责令改正,处20 万元以上50 万元以下的罚款”的基础上,还增加了“情节严重的,处50 万元以上500 万元以下的罚款”;二是新增对隔震减震工程质量追踪的处罚,“建设单位未组织勘察、设计、施工、工程监理单位建立隔震减震工程质量可追溯制度的,或者未对隔震减震装置采购、勘察、设计、进场检测、安装施工、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的信息资料进行采集和存储,并纳入建设项目档案的,责令改正,处10 万元以上30 万元以下的罚款”。在强监管以及处罚约束下,条例执行的确定性进一步增强,减隔震产品及工程也将更加规范化。

《条例》将于下月初施行,十倍市场空间正式打开。我们在近期深度报告中指出,立法落地后2021 年新建公共建筑理论的减隔震市场空间为218 亿元,即新建公共建筑市场空间将大幅提升10 倍以上。考虑到设计与施工的时间差,立法自出台至建筑规模进行减隔震施工约1-1.5 年,至完全落地约3-4 年,预计2021-2025 年新建公共建筑市场规模分别为38、69、167、219、276 亿元。上述计算仅考虑新建公共建筑市场,随着抗震标准加码,减隔震经济性将更加突显,地产的远景更是打开了行业空间上限。考虑8 度及以上的经济性,理论地产领域市场约466 亿元。

减隔震是被忽视的优质赛道,其具有强功能属性且对设计服务能力要求很高,是典型的强者恒强赛道。在市场快速扩容背景下,具备先发优势的企业如震安科技、科顺收购的丰泽股份等有望显著受益,继续推荐。

大家都在看:

广告也精彩
kdmin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